【雨湖诗韵】第32期:刘咏资先生《谈谈诗词意境的营造》
- 学习讲堂
- 2022-12-15
- 1705热度
- 0评论
【作者简介】
刘咏资,号玉笥山翁。1964年8月生于湖南汨罗,1985年7月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曾任教师,事业单位干部,公务员等。1999年开始发表诗词联作品,出版有个人诗词联集《咏资诗选》,曾获全国百诗百联优秀奖和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彭玉麟楹联创作奖提名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湘潭市诗词协会副秘书长。
谈谈诗词意境的营造
意境是诗人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生活反映在作品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林从龙语)。其形成主要是靠心与物(情与景)的交融。分开来说:意是作者主观上的思想感情,境是客观世界的人、事、景、物等形成的氛围。“境与意会”(东坡语),形成意境。也就是说,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写出优美的诗词。
不论是匡庐奇峰还是西湖春色;不论是长河落日还晓风残月;不论南园花木还是北国冰霜……作为风景,或雄奇或秀逸,或瑰丽旖旎,或凄清迷离;作为物,或妖娆妩媚,或狷介清奇……但它们,均没有自己的本性。但于诗,则可赋之为性,比之为人,认之为心灵的参照,心中有爱,则一切时令、一切物情皆是我情所在,这就给我们在诗词意境营造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运用得当,就一定能写出优美的诗篇。
但怎样才能运用得当,一直是诗人们孜孜以求但未必能得正解的事实,我个人作诗,也于此常犯迷糊,但读诗写诗多年,还是稍有些心得体会,今天就将这些心得体会说说,与大家交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诗词境界营造的大体原理
个人认为,诗词境界营造要从词境、句境和篇境三个层面来着力,词因协句而成句境,句因协篇而成篇境,词句相协、结构和谐、章法得体,使诗词意境达到最优。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会下词境、句境和篇境的营造。
二、诗词境界的最基本要素——词境
大家知道,汉语语言中,按词的属性和语法功能将词分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十四种,它们各自通过其属性和语法功能,构成语句的相关成份、表达语义、最后形成语言境界,但在诗词语言中,除少数副词、介词、连词参与句子的组合与表境外,其它虚词少数,所以我们今天重点讲的是实词组境。
1、名词组境
名词一般在语句中作为主语或宾语形成句子的主要成份,表示某些人,某类事物,某种物质或抽象概念,在组境上十分活跃。
但名词成境具有专属性、成象性和协调性。
名词成境的专属性,是指在环境条件一定和写作目的确定的情况下,用名词甲就不能用名词乙,如陶渊明、王安石、王维三个人都有一首问故乡来人的诗,都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句子。陶渊明的为“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王安石的为“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岗?”,王维的为“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三首诗都将故乡萦怀的一种物名向来者发问,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深深的思念,但在用词上体现了不同的专属性。
觉今是而昨非的陶渊明,需要的是一种诗酒逍遥的隐逸之境,所以他问的是酒而不是松、菊、竹等物;励志改革的王安石,问的自然是像征高风亮节的松,而非诗酒;而恬适潇洒的王维,更欣赏冰肌玉骨的梅花。因此,他们所问各有不同,是此而非彼。
名词成境的成像性,是指一旦使用了某一名词,就形成了一定的影像要素,以后叙情表情,只能在此成像要素上展开或丰富,如果另起炉灶,就会使诗出现境界上的不协。
如我曾有首《题桃溪春钓图》
新来夜雨约轻雷,隔岸桃红逐浪徊。
老叟不知春讯息,一蓑犹钓去年梅。
在这首诗的实景描绘时,我用了四个名词:“夜雨、轻雷、红桃、碧浪”,这种形成了一幅盎然春意之像,春讯已十分明显富足,但是,有个老人(或者是我),十分淡定忘机,还如去年冬天对着梅花一样钓着。
名词成境的协调性,是指用名词时,要与同时使用的其它词语协调一致。有时,名词和动词、形容词合理协调,能形成独特意境(这个后面再讲);有时,名词和名词之间协调,也形成独特意境,最典型的我们可能记得这几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第一组采用视角转换的方式来协调成境,第一句从下往上看物境,第二句从立定的方向向左右张望看物境,第三句从行进途中向更深更远看,这样,物象都有机结合了,这才协调成境。
第二组采用时空联想结合来协调,鸡声初起、霜降方临,这是拂晓之时,茅店初别,板桥已行,这是空间的转换,这种时空之中,人在旅途的行役中,是何种寂然孤漠,不言而出!
2、动词组境
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动词具有表达动作的确切性、灵动性和延伸性。
动词表达动作的确切性,是指动作本身的特性决定了表达其动作的动词不可替代,如同样的行,可以有走、跑、跃、跳等各种;同样是拿东西,可以有抓、捧、挼等各种,要准确地表达一个动作,就必须准确地选择一个适合动词来描绘。
如,“手挼梅蕊打肩头”,这儿用挼而不用抓或捧。
又如,“莺声如妒梦,花气欲撩诗”,前者用妒而不用怨、羡等词,是强调了婉转的莺声对梦的干扰破坏作用;后者用撩而不用窥、则强调了袭人的花气与诗相融相洽的氛围。这都是动词表境确切性的要求。
动词组境的灵动性,应该是大家都感受最深的,一个灵动贴切的动词,可以使整个画面大放异彩。
如“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个淡字,将清幽淡泊的秋夜空间灵动地表达,把秋云与河汉之间的关系逼真地描绘,飘逸而自然;一个滴字,使我们不仅看到了雨珠之形,还似乎听到了雨滴之声,与秋空的空寂和谐共语。
我曾写过一首小诗《竹林小院》
别院无花竹自颀,偶将青翠染朝晖。
径幽或恐诗心淡,摇弄风枝作笛飞。
这里,我用摇弄和飞两个动词,不仅表达了动作形态,更表达了动作效果,这就增加了诗句的灵动性。
动词表达动作的延伸性,或可如画中的画外色、或可如电影中的画外音的效果,也就是说,一个如动词,形成的境界总能向外拓展、绵音有余!
这个最典型的有两个例子,一个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3、形容词组境
严格来说,诗词中要尽可能少用形容词,但好的形容词组境,具有真切性和拓展性。
真切性,一些可得之于心而难形之于言的景象,用贴切的形容词一说,就真像那么回事了。记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有这样一段对话:
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的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
形容词组境的拓展性,就是用某一个形容词,可以将一种境况渲泻到底,而不仅是停留在语言本身,这一点,纳兰、李后主是运用最为神化的诗人。
如纳兰词,“晶帘一片伤心白”,“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蜃阙半模糊” 。一个白字,将忧伤哀怨之境直接渲泄到一种无垠之境,一个湿字,不管是泪水或雨水,直戳心寂之怀,一个瘦尽,但孤高之美感道破,是一种延伸到窗外、他时的孤寂之感,一个半字,比太字更适于清高孤美的纳兰。
4、其他词组境
副词等其他词,在诗句中往往起辅助作用,于组境不是十分重要,但也有其特定性,如杜甫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司马光评点说:“山河在,明无余物也”美好的山河,已是满目疮痍,楼阁亭台、典章风物都已失去,仅仅只剩下山河在了;“草木深,明无人迹矣”,昔日车水马龙,鲜花着锦的城春气象荡然无存。
前两天我写《湘潭赋》时,引用了一幅湘潭一大桥上的对联:“湘中灵秀千秋永,天下英雄一郡多”,可是,有人在介绍湘潭的文章中,将永字写成了水字,导致不少人误认为我写错了来问我,真让人哭笑不得。
三、诗词组境的关键纽带——句境
诗词的实体组成,则是通过句子来完成其构架的。因为句子一方面容纳字词共同构成单体意境,另一方面又组合成全境为诗这个整体所容纳,所以诗人必重炼句。
句子的组合方式,通常是表意和出彩的关键,好的句子可以成为诗眼,而不好的句子则会断送全篇。如杜工部,将诗句带入了一片新的疆土,可以说纵之敛之,吞之吐之,反复回旋,无所不宜,这也是其成为诗圣的重要一环。
山翁认为,古诗词中语言的句式,一般可以分为常规句式、倒装句式和省略句式三大类。
1、常规句式:
常规句式是按正常的句子组成结构或词组联合排比或反衬来说明某种景状或情感的句式。这种句型大家都较为熟知: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其句子主谓宾定状补齐全,又如“枯藤老树昏鸦”,只用三个词组的排比来说明某种景致。还如“国破山河在”,就是用两种现象的对比来说明作者的感知的一种典型。
这种句式大家都会习以为常,我们就不多讲了。
2、倒装句式:
倒装,是格律诗词中常见的句法结构,这是因古人吟诗作赋,受到许多限制,如对仗、平仄、押韵等的要求,有时对正常语序作了调整,就成了倒装语序。各类倒装语序繁多,归纳起来,应分为:主谓倒装、动宾倒装、因果倒装、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五种。
如“莲动下渔舟”,正常语序应为“渔舟在莲下动”,又如“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有时为了突出景物或色彩往往也把景物和色彩放在前面写。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
3、省略句式:
古典诗词中常有超常的"省略",从审美角度而言,诗歌语言中的省略与中国水墨画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法成分的省略并未使诗句的整体语义减损,相反可使诗歌语言产生语义的扩展.因而,在诗学上,"省略"具有独特的诗学审美价值:从语言形式表层而言,可形成语言风格的简约凝练之美;从欣赏心理深层而言,使诗歌产生含蓄想象的艺术之美,拓宽诗意联想的空间,是形成汉语诗意的诗化基因。
省略有无替代省略和有替代省略之分。无替代省略是直接省略诗句中的某种成份而形成的一种句式,如:温庭筠诗中“人迹板桥霜”,其主动词完全省略,理解时,要读成:在板桥的霜上印有人迹;有替代省略,是指用事物的一部分来代表事物的整体的省略行为,如纳兰词中“心字已成灰”,其整句应是“心字香已成灰”,就是用香的冠名之一部分,来代表其整体。(心字香是广东番禺一带人用花精心制作的一种香,蒋捷的一剪梅中有:“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就是这个道理。
四、诗词组境的终极目标——篇境
在篇境的布置上,山翁认为,诗词布境,首先得有个整体的魂灵,在这一点上,我有个“为诗三不”之说:
一是不失赤子之心:
王静安论为词人,以李后主为例,求纯洁、真诚、善良、自然之气,当为“不失其赤子之心”,山翁深以为然。诗人以对人真诚、对己坦然的态度,像孩子一样,带着天真、毫无挑剔的眼光观察世界, 并时时清理思维,反省自己的接受能力、以及对变化的敏感程度,是诗人作品自然、纯洁的根本前提;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也就是用求索的心态,追求真理,则是诗人作品清新、不流于俗的保证。
二是不堕青云之志:
除太白之逸外,自山谷、东坡、稼轩之后,为诗者多求阔大英豪。山翁以为,诗中的阔大英豪之气来源于其“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青云之志者,不独以一己之郁闷为诗,而以忧国忧民为己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此为诗,其诗境自高。
三是不少柔肠之爱:
诗言情,是诗词永恒的主题。能“衣带渐宽终不悔”者,以满腹之柔肠待所爱之人(父母、兄弟、朋友、恋人),并将此心灵轨迹绘之为文、谱以为诗,诗就不仅仅能感动自己,更能感动世界。
但具体营篇布境上,山翁认为,则应强调情景相宜,虚实互补、动静结合,声、色、形、意调和。
1、情景相宜
诗词中,虽然有不少不借助景物而直抒胸臆的作品,“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但绝大多数作品是通过借景抒情,利用情与景的交融来完成境界营造的。最典型的如《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一词,尽杨柳之貌,应是景语,但它同时又可以形容人们不忍分离之意境,这样,将一个饱经风霜的征夫,在归途中回忆当年别离之境的和美和今日归来的凄凉,通过景致的描绘对比,完全地融合起来。
我有一首临江仙题山顶桃花
绝顶一枝红尽染,将春遣向三江。远山尘雾莫相仿,清波千里后,那岸有家乡。
应是小轩幽独处,佳人恰自临窗。拟将诗语寄边防:庭中花已灼,心梦属阿郎。
我在这首词中,景色虽然不多,只有一枝桃红、千里江河、万重山碍和意念中的小轩窗,但这些景致紧紧地关联着一个边防将士和一个家乡少女坚贞的爱恋与相思,这样,就有效地将情景相融了。
2、虚实互补、动静结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境界分为造境与
写境,造境是诗人依主观理想虚构,写境则依客观事物实描,但二种境界所依据的是相同的客观存在,所以虚也必须有实作前提,可以视实如无,可以视点描面,可以视全而描一,等等,但绝不可视而不见。有一次群内联赛(题画),我们看到的画面都是:日暮将临,夕阳西下,飞鸿倦归的情象,这是实,但画外之秋意萦心,离情郁腹,这是虚。出题者将二者结合时,是以诗人的观感来完成的:“飞鸿影下斜阳淡”,本是因有斜阳才会有飞鸿之影,但此时落霞与孤鹜齐飞,作者的观感上,飞鸿之影与日暮斜阳浑然一体了,或者说他只看到了飞鸿影下之斜阳,因为飞鸿所代表的归梦萦结在作者的心中。因此,我认为这个出句是成功的。
无论造境还是写境,其境或静或动,静若处子、动若脱兔,都是诗联之佳境,但一定要动静相宜,联之主题是动,就得动感十足;联之主题是静,就得静气穆然。
有次联的比赛,题为描述家乡冬景,“那时初见”的联为“遍野苍茫,不意间红梅白雪,/一怀萧瑟,回眸处暗夜流星”此联虽不错,但作者对动作与结果的关系处理不是很好,“不意间”与“回眸处”,都是一个动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你心理想与眼晴看的最佳状态应是一种动态,而“红梅白雪”和“暗夜流星”都是静态的,所以动静相背,山翁试着不动他的字改为:遍野苍茫,不意间梅红雪白,==一怀萧瑟,回眸处夜暗星流。这样就动静相宜了。
3、声、色、形、意调和
在诗词创作中,不少人只知道一个劲地写下去,一首七律,只有八行,却有五六行写同样一种现象,要么是形象之景、要么是声响之描、要么是色彩之绘、要么是意象之概,其实,在创作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将这些巧妙布开,使诗境不粘不脱,这才会更耐读。
前向我填了这样一首词《沁园春雨》
最是知时,若笛如箫,先谱春声(声之描)!将九山松柏,柔然洗翠;五湖烟柳,淡泊匀青(色之绘)。托迹天涯,传波三楚,更启征舟向海横(形之布)。平和处,又田园散漫,梦佐农耕(意之概)。
江山可证峥嵘,与谁论新期与旧盟。想零丁叹起,只因家国;草堂歌尽,但为苍生。驿外梅销,沙湖酒醒,逸士闲来更守贞。初心就,对苍茫世态,拟伴雷鸣。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为作者2020年在高峰楼授课讲稿。)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雨湖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