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诗韵】第23期:万石健《诗出笨法》

《诗出笨法》

——万石健

作诗,只听谢紫云老师说她“当一字一句吟不安时,苦。走出来时,乐。”她是“苦乐相伴”。至于其他高手的心得或掌握什么密巧,我不得而知。而对于文化低且不读诗同时还没创作经验的我,作诗无异于是一种苦修行。仅举一例言作诗之难:

一天夜里,临近清晨,在似醒非醒中,我脑子里无端地蹦出一句“采瓜风雨夜”的话,觉得这挺有诗意!随即醒来,心想,平时挖肚搜肠索而无句,现在白送我一言,怕是来了灵感?索性看能否作一诗。于是把这句话当作是在一个秋凉的夜晚,采瓜回来一身冰凉,便拟出下句:“进家一身寒”。又想,何以风雨夜采瓜?便假设来了一位朋友,又有了第三句:“朋友来相见”。朋友来见干嘛采瓜呢?哦,朋友来晚了,空腹相见,主家寒贫无余食,只得临时外出弄吃的。瓜采回煮好,朋友已饿,从而末句写“君饥且用餐”。以示尊敬,又称朋友为君。次日起床吐出腹稿:

采瓜风雨夜,
进家一身寒。
朋友来相见,
君饥且用餐。

一瞧,第二句不合格律,改“进家”为“进屋”,解决平仄问题。 

雏诗有了,还得凝字炼句深化主题。不急,先拟题目。思之,题为“重逢”。

琢磨初稿,又去设想朋友是个漂泊之人,一路风尘,到此异域,明日还将上路,不知又要漂向何方?相见时难别亦难,当好好珍惜相见,于是改第三句为:“漂泊惜相见”。又,这次是阔别重逢,往事知多少,得慢餐慢聊。故改末句为“君饥且慢餐”。再把句子整理到一起:

重逢
采瓜风雨夜,
进屋一身寒。
漂泊惜相见,
君饥且慢餐。

然后检查,觉得“进屋”没“回屋”好,遂改第二句为“回屋一身寒”。又,第三句犯孤平,为合平仄,将“惜相”二字改为“十年”。然后再把句子凑到一起:

重逢
采瓜风雨夜,
回屋一身寒。
漂泊十年见,
君饥且慢餐。

再看,第二句的“一身寒”,不行。外面漆黑一片,又风又雨,客、主应一起出去才对,从这体现客对主独自夜出的不放心,从而来表现他们之间关系的随意和融洽,遂将“一身寒”改为“二身寒”。还有,“回屋”,音节不顿挫,改成“归户”。再有,第三句不用“漂泊”的说法,言“羁旅”,因考虑平仄,说“羁途”。另外,不说十年,干脆不提时间,把此句改成:“谁意羁途见”。四句要不要改?也改一下,体现无荤而穷,改四句为“穷朋款素餐”。再汇总:

重逢
采瓜风雨夜,
归户二身寒。
谁意羁途见,
穷朋款素餐。

接着再看,觉第二句“二身寒”不符合习惯的说法,改为“两身寒”的表述。 至此创作完毕:

重逢
采瓜风雨夜,
归户两身寒。
谁意羁途见,
穷朋款素餐。

诗成,发群后入睡。俄顷,手机有信息声,打开一看,是罗老师在群里金针度人:“谁”,是现代语,古人谓“孰”。又随即更改之:

重逢
采瓜风雨夜,
归户两身寒。
孰意羁途见,
穷朋款素餐。

事后我想:简单的称谓都表述错了,此诗应还有问题 ,于是不睡了, 再斟酌。果然,发现在末句,为什么要点明是朋友呢?是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为何不让读者去想?再有,说“穷”,不如言“贫”。基于这两点考虑,末句又改写成“清贫款素餐”。再把诗列出:  

重逢
采瓜风雨夜,
归户两身寒。
孰意羁途见,
清贫款素餐。

接着再看,此句还是改得不理想。心想,待人之餐,自然是“款待”,再来个“款”字,不是多余吗?作诗,哪容得闲字,“款”字必须去掉。再又想,主家穷得只能以素餐待客,从情感来说自然是一种愧对。综合这两点,于是改“款素餐”为“愧素餐”,再列出整首诗:  

重逢
采瓜风雨夜,
归户两身寒。
孰意羁途见,
清贫愧素餐。

这样一改,想着这首诗应该是可以了,然深入一想,除非我这里是说僧尼或富人款素餐,否则,通常情况下的款素餐本身反映出的就是清贫。故“清贫款素餐”,句意重复,于是去掉“清贫”二字。去掉后那又替换成什么字词呢?此时脑中一片茫然!没办法,还是从分析入手。于是我想到这样一个情况:主人现在清贫,以前呢?既然这次是客主重逢,那么,以前的情况客人当然是知道的,客人只是在这次和主人见面前,不知道他的现况罢了,见了面在接待中,便有了全然的知晓。直到这时客人心中自起感慨:原来他“还贫穷着啊!”分析到这里,于是以“还贫”二字去替换“清贫”,本句便修改成:“还贫愧素餐”,然后又将“还贫”改成“仍贫”,至此改诗暂告完成:

重逢
采瓜风雨夜,
归户两身寒。
孰意羁途见,
仍贫愧素餐。

其实,我明白,尽管我这样不知厌倦地改来改去,这仍然是一首拙诗。虽诗不厌改,但我已穷尽其数,再拿它没办法了。诗改完,天也亮了,人也熬了一个通宵,至此悔之不已,责备自己睡前怎么就忘了关手机铃音!想着如此沉浸在诗里,犯得着吗?于是暗骂自己:无才又何必要入伙这些方家高手的圈子去作践自己呀?由此着意:看来我还得改弦易张去做自己所擅长的事才是正道!不巧,又在当际听谢紫云老师例证诸多诗家作诗长寿,她得出结论:“作诗是喫保健品”。至此一想,似乎又使我添了些许慰藉,少了半点欲将退却的心思!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雨湖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