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诗韵】第102期:诗联名家刘可亮老师谈诗词联创作中的借对手法
- 学习讲堂
- 2024-09-30
- 1318热度
- 0评论
刘可亮,湖南双峰人,现为中国兵器江南工业集团党委工作部副部长,《江南报》总编。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创作与学术委副主任,湘潭市联协学术委主任,湘潭市作家协会会员,湘绮楼诗社副社长。刘老师长于诗联创作,在全国各类赛事中获奖60余次,同时,又在诗联理论方面卓有建树,其理论专著《对偶破缺论》《无情对论》《借对论》等,都有填补空白之功,在全国理论界影响颇大。
借对,是古代诗联创作的基本对仗手法,而由于种种原因,今人已不怎么使用。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恢复古人法度,刘可亮老师于借对的研究下的功夫非常深,是全国这方面公认的权威。他最新完成的书稿《借对论》,广搜古代诗联名家的作品,进行了大数据统计。今天的讲座,他将向大家全方位介绍古人应用借对的基本情况,同时,将以大家都熟悉的湘潭古代诗联名家的作品为例,向大家介绍借对应用的实际情况和方式方法。
相信大家听了这一课之后,不但将更加懂得欣赏古人的作品,还将掌握一门使诗联作品增色的技法,更好地赓续湘潭先贤的风采。
9月24日,湘潭雨湖诗社邀请了湘潭著名诗联名家刘可亮老师讲课,主要是讲借对手法在诗联创作中的应用。
借对是指汉语对偶修辞中通过借用字词的形、音、义、调、构等元素,使原本不太工致的对仗能成功地给读者带来误以为对得很工致”的审美错觉的一种手法。
一.借义
借义,是借对中借用字词“含义”的一种手法,又称转义。指句中甲义不工,借用字词闲置的乙义或丙义造成工对假象。
树已千寻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清·张之洞)
句中 “果”为副词义,借用“果”的名词义造成了工对假象。
借义的原理就是对仗时故意安排“不工义” ,让读者产生“没对上” 的错愕感;借用“工对义”对读者的天然逗引力,来产生“貌似对上了”的审美错觉。读者领悟过来之后,产生审美愉悦。
不工义 - 错愕感
审美愉悦
工对义 - 逗引力
二.借音
借音,是借对中借用“字音”的一种手法。指句中甲义不工,借用同音汉字的读音造成工对假象。
厨人具鸡黍
稚子摘杨梅(唐·孟浩然)
“鸡/杨”借用“杨”的读音,让读者联想到“羊”而觉其工。
三.借调
借调,是借对中借用“音调”的一种手法。指某字有平仄两个声调,在句中是平声或仄声,借用其仄声或平声与另一比中的字实现“平仄对立”。
花前晓佩闻燕语
醉后春云梦楚腰(明·袁宏道)
既借“燕”的“燕国、燕地”之义,又借“燕”的平声之调,从而达到了和谐。
四.借形
借形,是借对中借用“字形”的一种手法。就是借用汉字中包含的部分字形来造成工对假象。
欲解牢愁惟纵酒
兴观群怨不如诗(张之洞)
“牢”中含“牛”;“群”中含“羊”。
五.借构
更复杂的借构,是借对中借用“多字词”或“词的组合”之结构的一种手法。
举国/关心/高考/热
张家口/眼下/严寒
整联无一处词语是步调一致的。借构又称“异步”,本质上也是一种“借义”。
沼隔桃花艳
杯衔竹叶青(明·张嗣纲)
“竹叶青”为酒名,是三言不可分割的整词。通过与“桃花/艳”对仗,读者在阅读时仿佛也以为下联的结构是“竹叶/青”,即借用了其“21结构”。
大家听了这一课之后,不但将更加懂得欣赏古人的作品,还将掌握一门使诗联作品增色的技法,更好地赓续湘潭先贤的风采。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雨湖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