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诗韵】第14期:刘咏资《浅谈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作者简介】

刘咏资,号玉笥山翁。1964年8月生于湖南汨罗,1985年7月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曾任教师,事业单位干部,公务员等。1999年开始发表诗词联作品,出版有个人诗词联集《咏资诗选》,曾获全国百诗百联优秀奖和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彭玉麟楹联创作奖提名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湘潭市诗词协会副秘书长。


浅谈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玉笥山翁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言情)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2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7首。咏物诗最多的在晚唐时期。

近现代诗人,也很喜欢写咏物诗,如《红楼梦》中,几个关于诗的重要章回,就是以咏物诗为主,如菊花诗、海棠诗、螃蟹咏、柳絮词等。

怎样写好咏物诗,今晚和大家就个人理解和创作经验作个交流,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海涵!

个人认为,咏物诗不外三类,一是就物论物,二是借物喻人,三是物连情理。一般来说,第一类不是诗家们追求的写作目标,通常都是写二三类。但无论写那一类,其写作手法都大体上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点:一是体物绘形、传神写照;二是将物及我,物我相融;三是缘物写情,成思感兴;四是知物探理,积识成论。下面,我就分类具体介绍下这几种手法的运用技巧。

一、体物绘形、传神写照

这种手法是诗人所咏之物的描摹,可以是物形、物态、物境、物色、物声等各方面有特色的形态的高度概括。运用这种手法时,应力求精巧而逼真犹如用放大镜,细腻观察事物微小的细节。可以说是对物象极为精确的解析。

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形如碧玉、柳态如垂丝、柳色如绿绦。只十四个字,如同给读者画了一幅生动的写意画,形神俱备,过眼入心!

当代诗人刘瑞清的一首《咏牵牛花》,其效果一样,其诗如下:

细茎委曲附高墙,

暮合朝开又向阳。

何必称强生硬骨,

花中唯我有柔肠。

细茎委曲是形,暮合朝开是态,附于高墙、开于向阳是境,不生硬骨是神。这样的效果和贺知章的柳诗基本一致。

当然,这种体物绘形,重点是在传神写照,有许多诗人手法更为巧秘,能够做到“得意忘形”!

这里我说的“得意忘形”,不是这个成语的本义用法,而是在诗画创作中对物象的得其意而忘其形。下面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史湘云的一首菊花诗:

别圃移来贵比金,

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

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

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

相对原宜惜寸阴。

诗中,似乎没有对菊花的实际形态描写,但物色的深浅融和、物境的萧疏清冷、物象的散漫疏狂,跃然纸上。在原书中,雪芹借用李纨的话说:“你的`科头坐',`抱膝吟',竟一时也不能别开,菊花有知, 也必腻烦了”。“科头坐、抱膝吟”这种披头散发之态,如猖狂之阮籍,如醉卧之刘伶,其傲世之态,是只有湘云这样的“唯大英雄留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脂粉英雄才能为的。


二、将物及我,物我相融

这种手法是利用某些物事与人们的精神道德有某种相似之处,或人为地将自然物象和与之并无内在联系的社会伦理品德进行象征比附,即以物比德,在咏物的同时着重表现人的精神品德。

它与前一种手法不同,它的重心已放在所托喻的“意”上而不再是物的形与神。这一类体物寓意的咏物诗,兼用比兴、象征、拟人、抒情、议论等,手法较为多样、较为复杂。

运用这种手法的古人很多,典型的如陆放翁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全词先是着重在梅花孤寂的环境和不平的际遇描绘,而不去描写梅花的形象状态,这种孤寂与不平,也是作者自身政治上无人赏识、累受排挤的现状写照。下阕上升到德识层面,是梅的自我感知,也是诗人人生的政治宣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我仍然贡献的与生俱来的香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改初心”。

当然,这种手法重在以物比德,但德的完美规范是有一定规格的,如果咏物中全面效仿前人,就容易落入俗套,一落入俗套,变成了咏梅不出放翁、咏荷不出濂溪、咏竹不出板桥、咏石灰不出于谦的状况。所以,我们在运用这种手法咏物时,要尽量在品德品格的规范上独创新格,如果实在做不到,也要比兴手法上创新,如利用类比、况比等手法的运用等。如我有一首《咏竹》诗,全诗如下:

幽庭绝岭各悠长,

矗翠凝阴向凤凰。

劲节曾修承雨露,

清声未敛傲冰霜。

常怜我貌如君瘦,

更羡君身胜我刚。

有梦借斋和雪种,

二三竿下趁新凉。

诗中,我无法摆脱竹的劲节、清高等德的规范,我就用了况比手法,将竹我之形瘦与节两相对比,这样达到物我相融的效果。


三、缘物写情,成思感兴

这种手法是通过自然物象本身的描绘以及由此触发的诗人深沉情感的抒写,“借彼物理,抒我心胸。”走向感兴移情的更高境界。

记得《红楼梦》第七十回“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的等几首词的咏叹,宝琴所填写《西江月》“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不能不说是上乘之作,一句“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与前文“戡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遥相呼应;“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则把落絮之形之神描绘得淋漓尽致,是真正的“传神写照”,但雪芹意犹未尽,且看他接下来用宝钗的话说:“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

所以,宝钗的临江仙,在立意上就别具一格了,全词如下: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好个“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在这首词的解读时,我们必须了解封建社会的女子地位就如同柳絮一样,无根无伴,只有凭借家族、朋友、官场等某种力量才能达到人生的高峰,这就是宝钗将这种柳絮的物情和自身的世情结合在一起来写的根本。她进贾府上京,是为了参与宫中选秀,要像元妃一样“借力上青云”的。这样,她缘柳絮之神形来写自身的感兴,就不难理解了。

我曾经作过一首题剑芭蕉的诗,也是用的这种手法,全诗如下:

题剑芭蕉

锷脆锋柔劲未残,

自从破土指云山。

苍穹不识齐天志,

犹作青枝一例看。

这是借剑芭蕉锷脆锋柔,高耸入云的神形,来抒发自志虽有凌云之志,但不被苍穹所赏识的情感。和古代众多诗人一样,借物象来感兴怀才不遇之情!


四、知物探理,积识成论

这种手法是通过写物来议论、说理,或借物议政,或以物喻理,或由物咏史。这些借物议政的咏物诗往往寓庄于谐,带有寓言诗的意味。但全诗以咏物为题,对所咏之物有具体生动的描写,可见其形,可味其神。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前两句极力渲染画眉鸟在山林间自由飞翔、自在鸣叫的欢快和动听后两句对比以往所听到的锁在金笼中画眉鸟的啼鸣,感叹林间自在的美妙!由此比喻出一个道理:失去了自由的画眉鸟它也没有身在大自然快乐由物及人,人也是如此,可见自由的重要性!

这种手法,重要是是要抓住物的本质特征,否则说理就难以深刻或难以达成与读者共鸣的效果。

记得我们小时侯常常玩踢毽子的游戏,用一个铜鳇将几片鸡毛固定下来就是一个毽子,然后踢来踢去,毽子时高时低如飞,长沙碧湖诗社的诗人黄毅顺,就抓住了这一本质特片,写了一首《毽子》诗,如下:

几片鸡毛想上天,

结交借重小铜钱。

举头更羡风筝好,

平步青云一线牵。

诗人借毽子的神形和本质特征,将官场中以钱开道、得以高升,但仍然不知自足,更想平步青云的人,刻画得入木三分。

上面我们在第一种手法讲解时,分析过一首咏牵牛花的诗,牵牛花俗名喇叭花,我们再来看看江西石钟山诗社黄志鹏先生写的《喇叭花》:

生就朝天嘴,机心并蒂藏。

低头依大树,放线绕重墙。

作色撩人爱,扬声诩自香。

春风痴得意,不识有秋霜。

这是借喇叭花之形状特征,将偶尔春风得意、便忘形地自夸自擂的小人,刻画得活灵活现,与上一首毽子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样,我们就对体物绘形、传神写照;将物及我,物我相融;缘物写情,成思感兴;知物探理,积识成论。四种手法进行了分析讲解。

在实际创作中,将这些手法相互关联、密切结合,才是取得咏物诗成功的最高境界。但为了分析,我们不得不解剖开来,这一点大家应当可以理解。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雨湖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