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诗韵】第11期:《高屋建瓴 笔下生辉》——诗歌创作与社会责任之我见
- 学习讲堂
- 2022-07-25
- 1939热度
- 0评论
作者简介
陶纪勋,男,1949年生,湘潭县易俗镇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初中毕业后上山下乡,1978年考入湘潭师院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退休后加入湘潭县作协以及湘潭市雨湖诗社,有若干作品在省、市、县相关刊物发表。
《高屋建瓴 笔下生辉》
——诗歌创作与社会责任之我见
文学创作都包含着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毫无疑义。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式样,同样是作者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诗歌表达什么,如何表达,要达到什么目的,效果如何等问题,既涉及到诗人的主观意识,也涉及到诗人的社会责任。
诗歌所反映的客观对象大致有三类,一是日月星辰、山岗河流、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等(自然界)。二是人类社会,包括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生态等,诸如时代风貌、人文建筑、工艺美术、劳动场面、生活景象、风土人情等。三是人的精神世界,包括理想、情感、祈盼、思想境界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怍”。诗歌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叩问着诗歌创作者的社会责任。诗歌创作者的社会责任,首先是如何让广大民众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困境、喜悦和心酸、梦想和期望、爱与恨、存在与死亡……都可以在我们的诗作中找到启迪,获得感悟。
如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处于“午”和“土”这种时空中的“锄”和“滴”,表现的是农夫致力稼穑、不辞辛劳的常态,“粒粒皆辛苦”既是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诠释,也是提醒人们珍惜粮食的警训。
如现代诗《妈妈》:“衔在嘴唇上∕一声甜甜的呼唤∕摄入瞳仁中∕一副慈祥的容颜∕装进相册内∕一串长长的思念∕藏到心田里∕一股圣洁的情感……”母爱的温馨、深沉、神圣,在此通过多角度的诗意的描述,渗透到每个人的心底。
如王力的《西江月·卖糖葫芦的老人》:“皴手磋磨风雪,黝肤沉淀阳光。任将岁月蘸冰糖,甜透大街小巷。见惯千番清冷,望穿数点昏黄。葫芦串里串沧桑,卖到梅梢月上。”日常生活的场景,普通劳动者坚韧的形象跃然纸上。岁月蹉跎,沧桑无限,不变的是劳动为荣的本色。
其次要问问自己,通过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抒发,对这些客观对象反映得真切不真切,深刻不深刻?能不能给人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受,能不能让人既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又能激发出一种提神贯气、振作精神的效果?
如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长、暗、孤、遥,四字尽显戍边氛围之凄凉,然而,处厄境却坚守初心,周天寒彻仍热血奔腾,其志向、情怀可歌可泣!今天在我们的国境线上,同样身处恶劣环境而矢志戍守的官兵们,又如何不会感同身受,从中汲取到一种澎湃的精神力量?
如现代诗《瀑布》:“就这样∕俯冲而下∕劈开山崖∕挂一帘∕无字无画的磅礴∕走一川∕如雪如银的无暇”。“无字无画的磅礴,如雪如银的无暇”,堪称极美的气势,极美的韵致!而“冲、劈、挂、走”四个动词,则把瀑布的气质、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也表现出作者情感的出神入化。这种艺术化、人格化的瀑布,让人既心生敬畏,又心生仰慕,更增添壮志豪情!
如张海全的《鹧鸪天·老汉脱贫学习班晚归》:“踏响东邻犬吠声,归来皓月照闲庭。心头有问未能解,课件翻开又细听。争望远,敢攀登,不甘输给小年轻。如今已摘贫穷帽,直取书中致富经。”脱贫是起点,远望有信心。年长何足畏,致富敢攀登。
最后还要问问自己的作品,到底有多少人能看到,又有多少人能引起心灵共鸣,还有多少人乐意收藏与传唱?作品是用来自我欣赏、自我吟咏,局限于小圈子内的相互唱和,还是可以满足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人们在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中所期盼的“精气神”,给社会提供不菲的艺术正能量?历史证明,只有作者的诗意情思与现实高度和谐共振,词与物之间达成双向渗透时,才会萌生穿越时空的经典诗作。下面略举几例:
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王昌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卢梅坡《梅雪》“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心应《咏指南针》“未被东西移壮志,唯朝子午树雄心。任凭万水千山阻,一片真情传古今。”
沙白《大江东去》“是山洪的儿女,就要冲击而过;是瀑布的子孙,就要飞掠而过;是江河的后代,对于幽静的沙洲,总是不屑一顾;是水滴,是浪花,仍要汇入湍流,喷涂泡沫,拨开云雾,直奔海路!”
要创作出被广大受众认可的流传久远的优秀诗歌,诗歌创作者便不能只待在“小我”的天地里,而应该拥抱自然、体悟自然,关注社会民生、接触各类社会群体,倾听多种社会心声,思考诸类社会现象。然后拿出自己的笔来,整理思绪,构建形象,创作出既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又有精湛的艺术境界的优秀作品。既提供大众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又给自己的灵魂以快乐和享受。反之,如果只是身处飘渺的云端,没有回到坚实的地面,其思想、情感无法与时代、社会水乳交融,相互浸染,相互激荡,就只能是个人孤零零的情思抒发,所搭建的也只是缺乏份量的“纸上建筑”、“网上建筑”。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雨湖诗韵